一早,闺蜜突然发微信问我:
你说,我是不是一个很差劲的九游会登录妈妈?
昨天晚上,她为了哄儿子睡觉,游戏玩了,故事也讲了,催眠曲也唱了,儿子就是各种闹腾不肯睡。
一想到还有一份文件没有做完,一堆家务也等着她收拾。
她的火气就噌噌地往上窜,忍不住对儿子一顿吼: 再折腾,信不信我把你扔出去?
儿子虽然立马安静了,却也明显被吓到了。
看着儿子睡着后眼角还挂着泪,她既心疼孩子又憎恨自己。
那种强烈的负罪感反复折磨着她,一整晚,她都难以入眠。
同为妈妈,我特别理解闺蜜,这个社会给妈妈角色太多美好的 束缚 :觉得妈妈就应该温和、有爱、接纳。
也给了妈妈太多的苛责:
孩子犯错,妈妈就应该好好说,为什么要发火?
发火是妈妈没有好的方法,是失败、无能的表现。
同时,妈妈本身也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:
生怕因为自己某一次发火,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,给孩子带去一生的阴影。
于是,我们生活得拧巴而压抑,不敢发火,再火大也得忍着、憋着。
如果不小心爆发了,我们就会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,觉得自己是个坏妈妈。
这世间所有妈妈,都无需自责
当过妈的人都知道,想要做个不发火的好妈妈,真的太难了!
我们都想成为温柔如绵羊的母亲,可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,生活的一地鸡毛,压力的各种累加,总在不经意间,把我们折磨成一只满身是刺的刺猬。
想起前段时间,热搜上那位因哄娃崩溃而狂扇自己耳光的二胎妈妈。
一早,她背着女儿,骑着电动车,送儿子去上学。
途中突然下雨,她只能返回,给孩子换好衣服,再出发。
可能因为淋了雨,儿子在学校哭到吐,刚到菜市场的她,只好背起女儿,返回家,取衣服,送到学校,再次赶往菜市场买菜。
回到家,她本想把女儿先哄睡,好准备午饭,做家务。
可一把女儿抱到床上,女儿就不睡了,一直哭闹。
她又是哄,又是抱,女儿仍哭个不停。
眼看快12点了,饭还没有做,连早餐都没吃上。
这几年独自带娃的心酸和无奈开始不断涌现在脑海:
一拖二,再困难,也没人搭把手;
手心向上,不敢乱花一分钱,至今穿着4年前的衣服;
求助丈夫,得到的从来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辛苦啦;
每天陀螺似的那么忙,那么累,孩子还总是各种闹腾。
她越想越崩溃,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如同决堤的洪水,顷刻喷薄而出。
她不仅大声吼了女儿,也打了女儿屁股。
发泄一通后,她情绪渐渐稳定下来。
可看着受惊的女儿,她又开始无比自责。
于是,她先是单手扇了自己十几个耳光。
可心里依然堵得慌,她便左右开弓,对着自己又是十几个耳光。
没有突如其来的脾气,只有压抑已久的情绪。
《请回答1988》里有这样一句台词: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, 所以创造了妈妈。
妈妈,一个温暖而美好的词汇。
但很多人却忽略了,每一声 妈妈 的背后,都藏着一个女人的无奈和心酸。
妈妈从来不是神,她们会疲惫、会烦躁、会脆弱、会难过、会失望、会犯错、也会失控。
说到底,没有一个妈妈经得起挑剔。
比起自责,我们更要学着接受真实的、不够好的自己。
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
生活中,很多妈妈因为担心发脾气会伤害到孩子,所以再生气,也选择隐忍和硬抗。
小区有位妈妈,就从来不跟儿子发火,偏偏儿子有那么调皮捣蛋,经常把她气得不行。
她每次刚要发火时,那些 妈妈的坏情绪影响孩子成长 的言论就会浮现在脑海,她便把脾气生生给压回去了。
如今,她感觉身体越来越吃不消,每次憋气都胸口疼得慌。
《身体从未忘记》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:
那些未能及时处理的情绪会留在身体里,甚至形成伤痛。
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,最后伤痕累累的是自己。
还记得《小欢喜》中最讨人喜欢的妈妈刘静吗?
她温柔娴静、理智聪慧,是丈夫最稳定的 大后方 ,是理解接纳儿子的好妈妈。
不管儿子犯多大错,有多叛逆,她总是默默消化所有的负面情绪,把最稳定的情绪给到儿子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好脾气的妈妈,却患上了乳腺癌。
有位网友的评论,直戳要害:
怎么可能从来不发脾气!癌症是身体里怨气无处发泄,最后损伤的是自己。
是啊,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,把矛头对准自己,这些独自吞下的委屈、扛下的脾气,不会消失不见,只会不断累加成情绪的大山,最后压垮妈妈。
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教授说:
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训练师,关键在于父母不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。
当他们悲伤难过的时候,他们可以在孩子面前哭;
当他们生气的时候,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发脾气。
记得在网上看过一位博主的自述:
爸爸长期出差在外,妈妈一个人要照顾我们三姐弟的饮食起居,她身体很累,心里很烦躁。
可即便如此,她却从来不对我们发火,但是从妈妈脸上的神情,说话的口气,对我们的态度,我们还是能敏感地捕捉到妈妈的压抑。
很多时候,我宁愿妈妈可以将心里的不满直接发泄出来,而不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压抑着,她难受,我们也跟着难受。
那些被压抑在心里的情绪,会一点点慢慢地挤走妈妈心里的阳光。
那个拼命忍着不发脾气的妈妈,很难表现出快乐,更难以给孩子带去快乐。
高情商的妈妈,这样和孩子发脾气
蔡康永说过: 情商高并非是指不发脾气,而是要合理地发脾气,让自己的情绪可以顺畅地表达,舒服地做自己,才能让自己和世界都开心。
会发脾气是一种能力。
要让自己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,又给予孩子一些启示,妈妈发脾气时,要牢记这 三不要两要 原则。
三不要 原则:
一、不要翻旧账
翻旧账,就像揭伤疤。
父母发怒时,不断重复孩子以前犯的错,就是在不断强化孩子的失败。
给孩子带去的只有痛苦和内疚,不仅严重打击孩子想改变的信心和勇气,还会让孩子慢慢变成父母口中失败的样子。
二、不要侮辱,不要攻击
辱骂性的字眼,就像一根根毒箭,虽不攻身,但诛心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:
父母如果对孩子嘲弄辱骂说一些气话,会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,产生自卑、内向、忧郁的心理,而且害怕与人相处。
不贬低孩子,我们的脾气才不会伤害到孩子。
三、不要当众责骂
孩子从4、5岁开始,就已经开始顾及面子,有了羞耻心。
在大庭广众之下,对孩子毫无顾忌地吼骂、贬低,将孩子的颜面狠狠地践踏,无疑是最伤孩子的。
再生气,回家再批评孩子也不迟。妈妈给孩子留足面子,孩子才能学着自尊自爱。
两要 原则:
一、要就事论事
心理学家海姆 吉诺特分享过一个故事。
11岁的简,一回到家就冲妈妈大叫: 我无法打棒球,我没有衬衣!
女儿自己从不收拾衣服,还到处乱丢乱放衣服,自己没有条理,不负责任就算了,找不到衣服还好意思冲她发火。
妈妈上来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,她生气地回应道:
我很生气,我真的很生气,我给你买了六件棒球衬衣,你不是放错了地方,就是丢了,你的衬衣应该放在你的抽屉里,这样当你需要的时候,你就知道该到哪儿找到它们了。
妈妈的话,让简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,并主动去找了放错地方的衬衣。
就事论事地发脾气,不是单纯地发泄,而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,让孩子明确你的底线和原则。
为了不让我们的怒火引发孩子的愤怒、对抗、报复,海姆 吉诺特还总结出发脾气的三个步骤:
1、说出自己的感受:
我生气了。
我特别生气。
2、解释自己生气的原因:
我看到你打弟弟了。
我听到你又说脏话了。
3、说出我们希望的行为:
我希望你可以收拾一下房间。
我希望五分钟内可以出门。
二、要做好心理建设
曾看过一个暖心对话。
女儿:妈妈你知道吗,今天同桌说,她妈妈已经不爱她了。因为她用妈妈的口红,把家里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。
妈妈:那她怎么知道妈妈不爱她了?
女儿:同桌说她妈妈特别生气,把她骂了一顿,一直到晚上都没跟她说话。
妈妈:那如果你做了一样的错事,会担心我不爱你吗?
女儿:我才不担心呢,妈妈骂我一顿还是照样爱我。
原来,这位妈妈很早之前就给女儿做了心理建设:
不管妈妈怎么生气,怎么惩罚你,都只是针对你的错误行为。
妈妈发脾气归发脾气,但并不妨碍我爱你,妈妈永远爱你。
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伟大力量。
只要让孩子明白,妈妈不管有多生气,都只是对事不对人,不影响你对他的爱,孩子就不会被我们的脾气伤害。
有句话说得好: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,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妈妈,好妈妈都是经历了无数次智慧的蜕变才诞生的。
在养育的这条路上,问题频出是必然的,情绪崩溃是可以理解的。
我们与其强求自己做个完美妈妈,不如学着接纳自己,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怒哀乐。
我们真的不是神,不是超人,难免撑不住,难免失控崩溃。
我们可以反思、学习,但不必内疚。
因为比起自责,我们更需要的是自爱。
比起苛求自己的妈妈,孩子更需要的是真实的妈妈。
我们只有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,才能更好地照顾好孩子。